《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2018-03-08 03:36:57 郑东新区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 有次阅读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郑东新区中州大道小学        渠艳霞

拿到这本书,说实话觉得难啃,如果要交流读书心得,我觉的还显有些浅薄,囫囵吞枣式阅读,逼迫着读,终于完成了阅读任务,但只能说对这本书多少有一点点认识。所以,现在也只能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的阅读轨迹吧。

首先,要感谢我有一个阅读伙伴,我们两个互相督促、互相提醒,互相激励。魏校长比我阅读的速度要快些,所以,为了追上他的阅读速度,不得不不停地阅读。

其次,书中,我接触到了一个专业术语:个体心理学。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心理学名称。所谓“个体”,并不是指个人主义或自我中心,而是强调人的社会情感和一体性,强调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只有通过对人与其他社会成员的联系才能理解个体。他侧重从社会因素的角度探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神经症的成因与防治的心理学体系。

再次,对作者的了解: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主要做谷物生意。由于父亲经营有方,他的家境颇为富裕,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阿德勒是一个直到4岁才会走路的体弱多病的儿童。他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 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5岁时的一次遭遇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医生认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么希望。但几天后,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这场病加上他3岁时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他要用这个生活目标去克服童年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所以,尽管他很喜欢音乐,也对许多艺术门类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选择了心理医生的职业,他许多个体心理学的观点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这一遭遇。包括5岁后的一些经历

也启示人们:人的潜力是没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个人都有成功和飞跃的机会,这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最后,感受到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主要思想

1、追求优越 (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 
2、自卑与补偿 (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3、生活风格(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的生活方式称为生活风格,但有时他又给出其它定义,如一个人自己的风格、人格的统一体、个体性等。总之。生活风格是因人而异的。其家庭关系、生活条件和经验决定了他今后一生的生活特点。他提出三种研究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和梦的分析) 
4、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指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一种情感,或对人类本性的一种态度。表现为为了社会进步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与他人合作。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植根于每个人的潜能之中,因此,必须先发展起社会兴趣,才能形成有用的生活风格。阿德勒还把社会兴趣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 
5、创造性自我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时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遗传积极地建构它。)

    了解了阿德勒的思想,使得我认识到作为老师,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批评是常有的事情,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是看到了儿童的表面,或者直视他们所犯的错误。书中提到“如果我们明白了真实的情形,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对孩子的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予以惩罚,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其实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对生存的一种尝试,该采取怎样的反馈才能帮助他形成正确的理解、应对模式,这是要有高度的智慧的都是一种生存的试探,老师的表扬、惩罚、冷漠都是一种反馈。如果我们能够不武断、多一些理性和包容,我们的这些问题生是不是改变的会更多一些?

  学校是教育的一种显示器,教师培养的学生何尝不是自己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下的直接产品。莫抱怨自己的学生不听话,问题多,或许这个问题不是出在学生身上,而是出在我们自身的教育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包容的环境,用理性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问题。或许很多问题都会迎难而解。

 


小学校长工作室 责编:小学校长工作室


文: 责编:郑东新区教文体局 | 打印
通知公告
© 2018 版权所有:郑州市郑东新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龙湖中环南路与龙翔三街交叉口金融智谷2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