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感

2018-03-08 03:37:27 郑东新区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 有次阅读

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第一章引言部分,对于书中提出“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尝试通过改善自己处境来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

很多孩子产生自卑,往往是由于对自己要求过高,把自己已经取得的小成绩淹没在大目标无法实现的焦虑中,心理上就常常笼罩在悲观、失望的阴影中。孩子可以自己制定一个个能在短期实现的小目标,引导自己向前看,从已经实现的小目标中得到鼓舞,增强自信。随着一个个已实现的小目标的积累,不仅会形成一个实现大目标的动力源,还会使孩子形成足以克服自卑的信心。

所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树立孩子的自尊心非常重要。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如果做错事,自己就很内疚。如果老师再对他冷嘲热讽,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破罐破摔”,越来越差。这时老师和家长都应关心、体谅孩子,对他说人人都会犯错,只要知错就改,下次不犯就行了。这样,孩子会排解消极情绪,越来越自信。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学会理智地对待自己的短处,寻找合适的补偿目标,从中吸取前进的动力,就能把自卑转化为一种奋发图强的动力。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过度的严格教育也会损伤孩子的信心。之前还讨论过,教师家庭的孩子出类拔萃的几乎没有,除了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家境熏陶之外,现在看来,教师这个职业对孩子人格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习惯性的教育,和强制性的话语权垄断,让孩子要么彻底丧失信心,按部就班的过日子,等待着“决策者”来安排、决定他们的下一步该如何;要么就是过度的压制挑逗起了他们强烈的反抗意识,甚至唤醒了他们潜意识中对于惩罚、压迫的报复心理,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这恐怕也是教师家庭,和律师等自以为重视教育的家庭的一个特征,过于“精心”的教育,唤醒过多的雄心,在不能实现之后,他们的优越感被摧毁后,会在另外一个你不希望的方面被新建起来。

 “第三章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中讲到的熏陶孩子的环境,有物质环境和社会关系环境,但即使是物质环境,也是成人意识之下的物质环境。有时候我假想,父母能够给予孩子一个自由、宽松并支持孩子自主自发的理想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孩子顺着天性去发展,自发自主与他人协商,此时他所获得社会探索能力或许会更强。但事实上,孩子的环境带着我们烦恼更多,而我们成人去想各种办法来对应他们的行为去处理,于是孩子必须在各种冲突和矛盾中逐渐把握和适应,在这个把握和适应的过程中,不管孩子采取的是对还是错,我们都在身旁去观看,去帮助。首先,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任何人都是有面子的,也是爱面子的,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且他们爱面子来得更感性更直接。其次,批评之前做好充分调查,争取批评教育的主动权。再次,尽可能地发掘孩子的闪光点。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好好地活上两个月。”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再其次,一事了一事,绝不及其余,不翻拣陈谷子烂芝麻,要干净利落。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家长批评教育孩子也就成为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怎样批评教育能看出家长的功力。批评教育的办法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心理特点,善于运用高明的批评手段,通过告诫、谅解、宽容、补偿等手段,诱发孩子悔改的动机,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通过艺术的批评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达到批评的最佳境界。有时感觉到自身力量的局限性,由此产生的敏感和忧伤,我们更应该去更深的洞察、理解和把握。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才能赢得未来,愿我们象重视身体健康一样,去重视和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和谐、健康的生长环境,引导孩子走向堂堂正正、快快乐乐的成功大道。

读了此书,我更加意识到教师的职责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注意孩子们的心灵教育,会采取有效的办法让孩子们更加阳光健康的成长。

 


小学校长工作室 责编:小学校长工作室


文: 责编:郑东新区教文体局 | 打印
通知公告
© 2018 版权所有:郑州市郑东新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龙湖中环南路与龙翔三街交叉口金融智谷2号楼